日前,“央視曝光堿性水營銷亂象”登上熱搜。記者走訪市場發現,目前高端瓶裝水市場上,暗示堿性水有治療作用的營銷并不在少數。然而,比起“玄之又玄”的營銷來,堿性水所謂的功效實際上微乎其微。但是借著營銷的“忽悠”,商家卻讓堿性水賣出了比普通瓶裝水高出3到5倍的價格。(3月31日《北京青年報》)

“為什么得癌癥,因為是酸性體質;如果常吃堿性食物,就會健康長壽,遠離疾病。”類似的宣傳,可能很多人都聽過,并且還信以為真,有的人甚至奉若神明。堿性水營銷等養生騙局為什么屢試不爽?健康教育“短板”不容忽視。
健康素養是指個人獲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務,并運用這些信息和服務做出正確決策,以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能力。其實說白了,就是一個人的健康意識。為什么居民的慢性病發病率常年來居高不下?為什么少數市民隨地亂吐痰、在禁煙場所吸煙等不衛生習慣難以改變?為什么癌癥患者相信“人體酸堿理論” ?很大程度上,與缺乏健康意識有關系,與缺乏對“偽科學”作出審慎判斷的能力有關系。
健康素養水平,指具備健康素養的人在總人群中所占的比例。2020年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到23.15%,比2019年提升3.98個百分點。但不可否認,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仍不高。100個人里仍只有23個人掌握了基本的健康知識和技能,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居民的科學就醫和合理用藥行為。從來是“大道不暢”,方才有“小道必猖”。 “人體酸堿理論”等“偽科學” 猖獗的源頭,還是在養生剛需或者病急亂投醫上。如廣西來賓就發生患者輕信“汗蒸”可以治癌、導致高溫高熱而休克身亡的事件。
靠辟謠能解決部分問題,但辟謠本身無法在養生剛需和疾病防治上一勞永逸。一言以蔽之,要讓人們遠離“偽科學”,還是要從“關懷式科普”做起。有效的辦法就是要補齊健康教育這塊“短板”,引導居民養成衛生的生活習慣,讓人們遠離“偽科學”。
各地各單位都應該履行好健康教育職責,通過設立健康教育陣地,開辦健康知識講座,舉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健康教育宣傳活動,讓健康知識深入人心、家喻戶曉。相關公共機構應當提供更多的義務科普,建立層層設立的科學防火墻,來堵住“偽科學”的入口。老百姓是對自己健康負責的第一責任人,更應該主動學習健康素養知識,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要堅持用科學方法,辨識清楚“偽科學”的危害,摒棄掉一切違背科學的陋習。只有全民健康素養提高了,堿性水營銷等亂象才不會有市場,“汗蒸” 治癌奪命等悲劇才不會重演。
關鍵詞:
堿性水治病效果
老年人容易受騙
健康知識缺乏
科普正確養生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