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新時代職業健康工作不僅要關注像塵肺病、職業中毒、噪聲聾等傳統的職業病防治,也要關注工作壓力、心理健康、肌肉骨骼系統疾病等工作相關疾病的預防,不僅要關注一線的“藍領”職工,也要關注“白領”職工。

目前,職業緊張、腰酸背痛等只能算“工作相關疾病”,不少人希望其能被列為法定職業病,果真如此的話,有利于倒逼企業積極保障員工職業健康,避免支付職業病帶來的經濟成本,過勞現象就能隨之改善。
然而,這一美好愿景短期內恐難實現。職業病分類和目錄調整,要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工傷保險承受能力相適應,還要制定科學嚴謹的診斷標準,進行職業病歸因診斷。職業緊張等疾病不完全在工作中形成,也與個人生活習慣有關,都使新型職業傷害很難獲得“職業病”身份。
原本,職業病是指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實際上針對的是傳統制造業中的職業傷害。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經濟轉型及產業結構調整,職業健康風險向外賣、物流、電商等平臺經濟領域蔓延?!秶衣殬I病防治規劃(2021-2025年)》注意到了“新舊職業病疊加交織”,提出“做好工作壓力、肌肉骨骼疾患等職業病危害的預防控制”。
誰來預防呢?勞動者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和作業方式不難,但對長期過度負荷終究是有心無力。中華全國總工會2021年發布《關于加強工會勞動保護工作的意見》,強調勞動保護工作對職業病防治工作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督促企業做好安全生產和職業病防治工作的5點意見。監管失序、工會失靈,給“996”和新型職業傷害提供了長期生存土壤。工會在勞動者那里的存在感和價值感,需要通過實際作為找回,眼下就是提升話語權的好時機。
關鍵詞:
新型職業傷害
白領職業病
工作相關疾病
職業病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