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向社會發布了包括老年人能力評估師等在內的9個新職業。這是我國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15年版)》頒布以來發布的第三批新職業。

據了解,老年人能力評估師是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活動能力、認知能力、精神狀態等健康狀況測量與評估的人員。在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中,第一步就是進行老年人身體狀況評估,之后確定護理等級、建立健康檔案、制定護理等工作流程,每個節點都離不開評估師。
隨著社會逐漸進入老齡化,養老將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話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為2.64億,其中失能半失能人口4000多萬,老年人能力評估師這個新興職業應運而生。
事實上,老年人能力評估師這個職業雖然“官宣”不久,但其一直是養老護理員的分支部分,工作內容早已有人在做,以前是由護士、護理員兼職做,只是現在細分為專業領域,由專門人員接手。
“摸爬滾打”近10年
36歲的何榮榮成為椿齡薈蔣村長者服務中心的照護經理前,已在養老領域“摸爬滾打”近10年,幾乎親歷了老年人能力評估從行業標準制定到發展的全路徑。
2007年護理學專業畢業后,何榮榮一直從事醫療護理工作,2013年來到杭州市和睦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因中心開辦首家公辦民營養老機構,她最終競聘上崗,開始接觸養老服務工作,成為一名養老護理一線管理人員。
2013年,民政部發布老年人能力評估(MZ/T 039-2013)行業標準,規定了老年人能力評估的評估對象、評估指標、評估實施及評估結果,來擬定實施技術細則。
2014年7月,何榮榮從零開始參加了浙江省養老護理師資培訓,此后進入杭州師范大學進修,彼時對老年人照護需求等級評定規范的標準主要參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內容較為初級,側重于對老年人生活能力的照護。
2019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民政部發布《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19年版)》,將養老護理員的職業技能等級由四個增至五個,新增“一級/高級技師”等級,明確康復服務、照護評估、質量管理、培訓指導等職業技能。同時,在二級/技師、一級/高級技師等級,新增“能力評估”和“質量管理”工作內容,提高等級養老護理員的管理能力。
為進一步深造,何榮榮參加思德庫養老服務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舉辦的老年人能力評估培訓班,課程涉及醫療養護知識和心理學知識,通過筆試、面試、實操后,何榮榮正式成為一名老年人能力評估師,主要負責養老機構的老年人能力評估工作。
相較6年前,何榮榮發現,老年人能力評估標準正在逐步細化,在基礎信息采集的基礎上,關注到老年人精神行為,感知覺與溝通能力、社會參與能力,報告更加詳細,信息更為準確,對老年人的照護計劃更加全面。
“逆襲”背后的評估
2021年1月5日,《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20版)發布。不過目前,人社部還沒有設置老年人能力評估方面的資格證書,僅有培訓機構、學會、行業協會自行頒發的培訓證書。
但這不影響何榮榮照護老年人的專業勁兒。2013年12月至今,她已經做了1000余人次的評估,也是所在養老院內唯一的評估師。
何榮榮接觸的需要評估的老人,有五代同堂但子女無法照料的,有退休之后身體機能退化和精神方面有所需求的,也不乏剛需的獨居、失能老人。
入住前的老人,她會進行一次全面的評估,時長1小時左右。入住后,每半年進行一次復評,包括壓瘡、跌倒、營養狀況、噎食,以及焦慮、抑郁自測量表在內的專項評估;如身體情況有變化,則隨時評估。
何榮榮印象深刻的有一位77歲的裘奶奶,兩年前來到養老機構,患有多種慢性疾病,一開始對入住養老機構有一些排斥。何榮榮先是對裘奶奶做了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初評估,評估報告顯示為重度認知障礙:定向力、記憶力、計算力下降。
隨后,她在浙江醫院康復團隊的指導下,制定出了一套針對裘奶奶認知癥訓練的作業治療方案和肢體康復訓練方案,包括繪畫治療、做計算題和寫日記。何榮榮解釋,每天記錄日記里的日期、時間、天氣等,是訓練長輩定向力一個強有力的方法。
通過一年多的作業治療,裘奶奶最近一次做MMSE評估時,分值增加了8分,報告提示也從重度認知障礙降低為輕度認知障礙。與此同時,歷經46天的下肢訓練,裘奶奶也從原先只能依靠助行器行走,最終可以自主行走了。
每當迎來這些“逆襲”時刻,何榮榮漸漸意識到,幫助困境之下的老人是很有意義的事情。這份意義,周燕也在多年的工作過程中體味到了。
自2016年開始,紹興市社會福利院就開始了系統化地培訓老人能力評估師,醫療康復部主任周燕便成了參與培訓的一員。
“爺爺,吃飯的時候感覺還好嗎?會不會嗆咳?”“還好的,不會哈。”在福利院的評估室內,開展類似的問答對話已經成為周燕和其他十余名評估師的日常。此外,她們還需要仔細觀察老人家的動作,“比如說,我們會讓他們拿起杯子接水洗漱,看看他們能否完成動作,以及完成的程度如何。”
周燕介紹,老人能力評估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生活自理,精神狀態,社會參與以及感知覺,她們會根據老人的回答以及動作反應,給老人各項能力指標進行打分評級——這是對老人開展有針對性照護的重要依據。
成為一名評估師以來,周燕深切地理解了“歲月不饒人”。她看到,有些老人來做評估的時候,明明身體看起來還好好的,但實際上記憶卻在慢慢退化,評估結果也往往不盡如人意。
點滴日常的“饋贈”
近日,一份《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就業景氣現狀報告》發布,明確指出,未來五年養老市場對老年人能力評估師的需求將超過300萬人,而目前從業者還不足10萬人。
養老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各地的第三方評估機構陸續成立。天目新聞記者從民政部門了解到,這類機構受民政部門委托,主要對老年人進行失能失智兩方面的評定,評估結果會與長期護理險和護理補貼相掛鉤,老年人會成為直接受益方。
去年,應民政部門要求,周燕上門為一位獨居老人進行能力評估的場景,仍歷歷在目。“他的房子不大,有些陰暗潮濕,對于一位90多歲的老人來說,在那里生活實在不容易。”當周燕讓老人抬起手,做一些簡單的動作時,她發現老人反應有些遲緩,拿起飯碗的手,都是顫顫巍巍。
最終,老人的能力評估結果為“重度失能”。周燕了解到,老人沒有子女,平時主要靠弟弟照顧日常起居飲食。那一次評估結束后,相關部門也根據相應的照護等級向老人發放了照護補貼,并采取了相應的照護措施。
相較而言,養老機構和福利院的評估可以為老年人提供護理服務。何榮榮接觸過一位臨終長者,她對老人進行全面評估后,了解老人患有直腸癌,剛做完手術,預計生存期不到3個月。
老人當過兵,做過警察,何榮榮和團隊盡力營造輕松的生活氛圍,稱呼老人“警察叔叔”“東北虎”,陪老人唱紅歌,傾聽老人過去的事跡,給予了最大程度的生活、精神方面的關懷。奇跡出現了,老人最后的生命足足延長了1年半。何榮榮說,老爺子今年剛走,走得安詳和從容。她最后收到老人家屬的感謝,感謝他們陪伴老爺子開心度過生命最后一程。
近10年評估師的職業生涯,何榮榮有過氣餒和無助,面對老人情緒不好的時候,她說,自己不知道哭過多少次,但更多的是收獲了諸多類似的“饋贈”。這些“饋贈”,源于日常的點滴轉變,源于老人家屬的信任。
李遠梅同樣是一名老年人能力評估師,談及四年前入住的錢奶奶,她不禁嘴角上揚。
2018年,84歲的錢奶奶從精神衛生中心轉到這里,彼時的她還很“鬧騰”,情緒不穩定,難以安定下來。在精神衛生中心的時候,工作人員對錢奶奶采取的多是身心約束的措施,這樣的方式讓錢奶奶的兩個女兒于心不忍,于是,她們決定讓她換一個環境。
初到杭州佰樂時光養老院,李遠梅就給錢奶奶開展了老年人能力評估。多維度測試評估后,李遠梅判斷,錢奶奶不安定的情緒,或還與她內心的不安全感有關。兩個多月后,生活在一個安全放松的環境中,錢奶奶慢慢安定了下來。“有時她還會張開手臂抱抱我們,摸摸我們的手。”李遠梅笑笑說道。
看著母親的狀態逐漸穩定下來,錢奶奶的兩個女兒也才慢慢放寬了心。從一開始的頻繁探視,到如今半個月看望一次,她們對于母親的這份牽掛,也不再如往日那般“沉重”……
關鍵詞:
老年人能力評估師
國家發布新職業
職業空缺現狀
老年人能力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