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聯合發布《電視劇網絡劇攝制組生產運行規范(試行)》(以下簡稱《規范》),以進一步促進行業正規化、標準化建設,加強電視劇網絡劇制作生產監督和運行規范管理,合理有效地控制制作成本,抵制行業不正之風,杜絕違法亂紀行為,促進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生產高質量發展。(4月28日《北京青年報》)

雖出自行業協會之手,但內容相當豐富,《規范》有33條之多,從制片人職責要求、工作進程管理、安全與保障、勞務報酬等8個方面對劇組工作進行了規定。作為旁觀者,我對其中兩條規定頗感興趣。
一是堅持抵制不合理高片酬?!兑幏丁诽岢?,全部演員的總片酬不超過制作總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員的片酬不超過總片酬的70%,其他演員的片酬不低于總片酬的30%。這一內容,與國家廣電總局于2月印發的《“十四五”中國電視劇發展規劃》一脈相承,這份文件提到了兩個數字:“40%”“70%”。近年來,天價片酬問題已成眾矢之的,一些要演技沒演技的“花瓶”或小生,一部戲就敢要價過億元,每天收入高達百萬元??蓺獾氖?,高片酬并不意味著高質量,甚至恰恰相反,因為個別明星片酬過高,導致費用支出結構嚴重失衡,編劇、群眾演員、燈光、攝像、服化道等其他工作人員的酬勞極低,從而導致電視劇整體水準急劇下降。調整片酬結構,既是對其他演職人員勞動的尊重,也是對作品質量的負責,因此,應該理直氣壯地對不合理的天價片酬說“不”。
二是反對演員“軋戲”?!兑幏丁诽岢?,演職人員在劇組工作期間,原則上不得再兼任其他劇組的工作。演員在同一個時間段同時接拍多部戲,是當下影視圈的一大怪象,極端情況下,有人同時接了幾部戲。對于“軋戲”,應當兩看,對于個別能力與精力都足以應付、不影響電視劇質量的一流演員,問題不大,但多數演員做不到這一點。一些演技平平的流量明星,在幾個劇組來回跑,沒時間揣摩角色,甚至連臺詞都背不下來,動不動就找替身,在這種狀態下拍出來的作品,質量可想而知。不專業、不敬業,這種“軋戲”就太不應該了。
行業組織制定的規范,勝在問題意識強,弊在約束力偏弱,要讓《規范》落地生根,不“打滑”、不“空轉”,還要在執行上多下功夫。
關鍵詞:
廣電總局出臺新規
影視劇制作內容
抵制高價片酬
反對演員軋戲